新春佳節期間,蘇州的園林、古鎮等各大景區人流如織。人們在領略江南好風光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華成語研究會會長王建軍對此表示,現在有不下30條成語和蘇州有關,要是大家在游玩時能夠知曉這些成語原來就出自我們蘇州,那可是長了見識還多了一份驚喜。
王建軍介紹,江蘇省中華成語研究會曾在江蘇省社科聯申報了一個研究課題“江蘇成語地圖”,他就負責“蘇州成語地圖”的編寫工作。“蘇作”原來專用于指稱蘇州當地制作的工藝品,“蘇作”工藝品一向具有“精、細、雅、巧”等特點,這些特點同樣為蘇州本土成語所具備,于是王建軍也稱這些成語為“蘇作”。他告訴記者,判斷一個成語是否屬于“蘇作”成語,大致有5個標準:第一,該條成語出自蘇州本土人士之手,如“匹夫有責”;第二,該條成語反映蘇州本土人士的行狀(事跡),如“粉墨登場”;第三,該條成語反映蘇州的歷史傳說,如“覆水難收”;第四,該條成語涉及的人事發生在蘇州境內,如“司空見慣”;第五,該條成語涉及的內容在蘇州有相關歷史遺存,如“頑石點頭”。一個成語但凡具備了其中的一點,就可視為“蘇作”成語。
“‘蘇作’成語有吳市吹簫、三令五申、感恩圖報、因地制宜、如火如荼、抉目吳門、覆水難收、負重致遠、開門揖盜、士別三日、秀色可餐、莼鱸之思、頑石點頭 、司空見慣、雨露之恩、月落烏啼、 曲徑通幽、萬籟俱寂、翻江倒海、壯士斷腕、雙管齊下、先憂后樂、名落孫山、橫峰側嶺、將心比心、珠光寶氣、森嚴壁壘、粉墨登場、匹夫有責。”在王建軍看來,“感恩圖報”“莼鱸之思”“頑石點頭”是3個較有代表性的“蘇作”成語。“感恩圖報”,講述的是伍子胥當年在南逃奔吳的途中曾受到鄭國一名漁翁的救助。后來,他帶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派漁翁前來求和。伍子胥不僅慨然應允撤兵,而且將漁翁父子帶回吳國,贈太湖之濱的漁洋山以報救命之恩。“莼鱸之思”,講述的是西晉著名文學家張翰在洛陽擔任大司馬東曹掾期間,洞悉官場的兇險與黑暗,急流勇退,毅然辭掉官職回歸故里、垂釣吳江。“頑石點頭”,講述的是東晉末年的高僧竺道生,因在廬山研習講授《涅槃經》時主張“人人皆可成佛”而受到眾人的質疑,最終被逐出廬山,輾轉來到蘇州虎丘山。在虎丘,道生不改初衷,面對群石闡發自己的理念,因說理精妙透徹,感動得群石紛紛點頭稱是,從此名聲大噪。
對于如何擦亮“蘇作”成語這張名片,王建軍建議:一是要繼續加大挖掘和認證“蘇作”成語的工作力度,不斷豐富“蘇作”成語的寶庫;二是要讓“蘇作”成語真正地立起來、活起來,使之成為蘇州新的文化地標;三是要大力開發與之相關的系列文創產品,如文旅產品(如“帶著成語游蘇州”)、教育產品(如“編寫成語校本教材”)、視聽作品(如成語動漫、成語短視頻)等。此外,他還表示,成語本身就是前人留下來的語言精品,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古代語言文字信息。蘇州本土的學子應該要像對待蘇州話那樣對待“蘇作”成語,加強學習,提高認知,尤其需讀懂其中的歷史觀、文化觀和價值觀,從而借助“蘇作”成語來講好“蘇州故事”。(記者 梅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