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欣賞各地年畫,感受新年喜氣。記者 倪黎祥 攝
昨天,“古版新韻 開門大吉”——2023年中國十八地傳統年畫聯展精彩亮相蘇州美術館,首次匯集了全國18地的門畫作品百余件,以“開門大吉”的美好寓意給市民帶來喜氣祥和的新年氛圍。
本次展覽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央文明辦二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文化館協會承辦,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協辦,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執行承辦,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市文化館)實施。
此次展覽為文旅部公共服務司以“賞年畫過大年”為主題舉辦的年畫聯展活動分會場,集中展示了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等18種傳統年畫,也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代表性名錄上的18家年畫作品全部亮相。
“提起年畫,很多人會想到門神畫,其實門神畫是門畫中歷史起源較早、品種較多、比較重要的一個品種,門畫神像類最多,所以一般稱作‘門神畫’。門畫還有歷史人物、天仙童子、祥禽瑞獸,也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尺寸較小的貼在室內房門上的稱‘房門畫’。”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館管理部副部長懷念介紹,房門畫的張貼很有講究,在夫妻房間張貼《麒麟送子·天賜麟兒》《玉堂富貴·蓮生貴子》,兒童房間張貼《冠帶傳流·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女眷閨房張貼《洋燈美人》等。
中國門神畫先以虎作為題材,畫于天子門上,到漢代才出現起源于古代神話故事的神荼、郁壘二人作門神的習俗。宋代,隨著手工業空前發展,出現了木版雕刻刷印的紙質門神畫,除傳統的神荼、郁壘二位神人及武士,出現了文臣朝官形象,形成了大門貼武士、院內廳堂兩側貼文官的風俗。自宋之后,門神的神性功能逐步淡化,門神形象多由通俗小說中的英雄人物擔任。
如今,年畫中也有很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知識等越來越獲得年輕人的喜歡,張貼年畫、欣賞年畫、創作年畫也成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具體表現。“我們蘇州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也在這18地年畫中獨具特色,題材豐富,溫和典雅,常以紫紅色為主調,刻工、色彩、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懷念說,此次展覽也是“古韻新版”系列第三次年畫聯展,今年以門畫作為展示主題,取“開門大吉”之意,展廳中還特意設計了18扇軟裝門,希望大家新年來沾沾喜氣,感受傳統文化氛圍。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月26日。(記者 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