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世南 張 玥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總體呈現出幸福安康、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墒遣黄胶獠怀浞值陌l展問題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就直接體現為人們對于城市品質的追求。城市品質,顧名思義,就是城市治理的水平高、人們生活的品質好,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作為社會建設、國家治理的基礎——社會治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社會治理旨在通過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解決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協調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回應百姓對美好生活品質追求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一、城市品質的提升必然要求社會治理現代化
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動城市品質提升的重要一環。城市是由人們創建的,服務于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并不斷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載體和環境支撐。人們對自身所在的城市品質的希冀是美好的、舒適的、便利的、和諧的、安全的,因而必須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在城市發展中,社會治理關乎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A不牢,地動山搖。”“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鶎由鐓^是黨同群眾在城市生活中相互連接的“最后一公里”,是社會安全穩定發展的基石。只有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升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滿足廣大群眾對于美好城市生活品質的需求,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和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城市全面進步。
城市品質提升的過程也必然會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品質的提升意味著城市內部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社會和諧、環境改善,是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現。在此基礎上,人們必然會提出更高的城市生活品質的要求。如何保護好已有的發展成果并突破原有的社會治理體制對新發展新需求的限制,自然成了社會治理需要面對和深思的問題。因而,同步同向推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十分必要,只有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轉變社會治理手段、更加精準高效地滿足群眾需求,才能實現城市品質提升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良性互動。
二、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助推城市品質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升城市品質提供了基本遵循。
蘇州自2020年5月被確定為全國首輪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以來,緊扣“爭創示范城市”奮斗目標,全力推進“八心工程”建設,努力實現“八個走在前列”,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進一步推動全市基層社會治理,提升蘇州城市品質,蘇州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努力在創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上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一)強化黨建引領,牢牢把握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治理合力。這不僅有利于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有利于構建全社會力量全過程參與治理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進而提高治理的社會化水平。“黨建紅鎮”的樣本太倉雙鳳鎮,以基層黨建為支點,不斷在實踐中創新工作方法和活動方式,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激發了各類黨組織和普通黨員干事創業的熱情與活力,全面推動了黨建紅鎮、工業強鎮、科技興鎮、文化亮鎮、生態美鎮、富民立鎮的“六位一體”建設,實現了城鎮化的整體躍升。
(二)堅持人民立場。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歸根結底就是要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牢記著這份使命,蘇州工業園區通過“紅色管家”黨群互助平臺助力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吳江區聯合浙江嘉興推出“出生一件事”跨省聯辦新模式,使跨省生娃的家庭在醫院就可辦齊所需證件。蘇州緊抓為民造福、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秉持系統觀念。人們對城市品質的追求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諸多領域諸多因素,社會治理也要用系統的觀念全盤考量、整體推進,使得各項治理舉措在實施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在取得的成效上相得益彰。同時,人們對美好城市生活品質的追求是個不斷提升和變化發展的過程,因而,社會治理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既要立足當前,又要放眼長遠,統籌發展和安全,善于預見和預判各種風險挑戰,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增加發展的安全性。區域間的協調發展也不容忽視,要摒棄“一條腿走路”“九龍治水”等錯誤觀念,推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齊頭并進。蘇州深諳“獨行快,眾行遠”的道理,攜手周邊省份和城市共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協同治理,做出許多有益嘗試。
(四)堅持依法治理。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堅持依法治理,筑牢社會治理的法治之基。要堅持立法與改革相銜接,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要加大普法力度,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促進公平正義,建設法治社會。要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機制,解決隱藏風險點發現不足、多元化解銜接不暢、源頭化解矛盾糾紛等問題。吳江啟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該中心整合了原區綜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非訴訟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勞動保障維權服務中心、工傷認定(鑒定)中心等12個工作平臺,同時積極吸納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律師團隊等社會力量參與,為群眾提供來訪接待、法律咨詢、矛盾調解、勞動仲裁、行政復議、訴訟速裁等服務,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保障群眾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五)加強數字賦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社會基層治理牽扯面廣,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時間來保障。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完善基層治理提供了巨大便利。太倉市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建立“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模式成功打造了集實時監控、信息歸集、研判預警、指揮調度和督查考核于一體的綜合性指揮平臺,實現各類訴求統一受理、分端應對的全流程網上處置閉環。“一屏總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蘇州工業園區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利用數據的感知與收集技術,構建出事件處置、公共安全、生態環境、交通運行、聯動指揮5大板塊9個專題的態勢畫像,打造出數據暢通的城市智慧治理底座。這些智能化的社會治理新舉措新模式,在無形中提升了城市的品質,增加了城市的便利,增進了群眾的幸福感。
(六)注重網絡管理。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開放和自由必須以遵守法律法規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說:“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推動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讓網絡成為傳播正能量的平臺。
(七)激發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人是城市發展和品質提升的主體,城市品質提升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因此,蘇州要不斷加強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充分調動和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積極發揮“兩新”組織優勢,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擴大群眾參與、鼓勵志愿服務,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時,營造出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氛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城市生活品質的需要。
★作者方世南為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蘇州專家咨詢團專家;張玥為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