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積極推進制度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政治監督等各方面的系統性改革創新,是新時期蘇州市虎丘區扎實推進雙招雙引、促進富民惠民、化解重大風險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充分激勵廣大干部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的現實需要。為實現建設“強富美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戰略目標,我們要努力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將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同步推進、同向發力。
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深化改革的根本目就是能更好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賦予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生機和活力;就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生態利益和安全利益在內的整體性利益。蘇州市虎丘區通過改革創新風險備案制度,不斷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包括因思想觀念、制度機制、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和外部環境等原因產生的不利因素,通過動態梳理風險隱患,分類形成問題動態清單,提出預防和控制風險的舉措和方案,并向紀檢監察機關申請風險備案。推動樹立干部干事創業的鮮明導向,合理界定容錯情形和條件,通過規范、精準問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既要捆住干部亂作為的手腳,又要放開束縛干部擔當作為的手腳,切實將政府治理能力、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此外,還需要通過風險備案進一步明確責任、理順程序和規范流程,著力擴大知曉率、強化制度運用和系統集成,為營造改革創新的良好生態提供堅強制度保障。
以制度創新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制度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問題。制度缺乏執行,治理就是空談;制度缺乏創新,治理就會失去效能。創新風險備案制度是推動容錯免責從“事后認定”向“事前備案”轉變,激勵廣大干部干事創業、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重要舉措,是規范權力運行、推進政治監督和防范化解風險的本質要求,也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根本保證。蘇州市虎丘區通過構建從事前預防、事中審核到事后評估的全周期風險備案制度,重點圍繞著權力運行的“關鍵點”、問題背后的“風險點”和內部管理的“薄弱點”來構建風險防范體系,通過設立備案正負清單制、備案審核制和對照執行責任制等方面來強化中端備案審核,以求不斷提升保障執行能力。通過制定督查評估指標制度,圍繞備案程序的完備性、項目執行的規范性、實施結果的成效性等方面進行督查評估,不斷增強風險備案改革創新工作的集成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切實將風險備案制度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推動風險備案的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不斷激發干部的改革創新活力和擔當作為。
以政治監督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
政治監督特別是自我監督是人類政治發展的永恒課題,是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證,也是防范化解廉政風險,凈化政治生態的必由之路。為不斷提高黨的自我革命的水平,不斷推進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的協同提升。蘇州市虎丘區進一步發揮政治監督制度的作用,不斷夯實申請單位主體責任,強化第三方評價,不斷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構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調機制,實施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保障黨員的黨內監督權,有效推進黨內監督和紀檢監察全覆蓋,把監督貫穿于防范化解廉政風險全過程。通過政治監督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促進監督、處置、治理有機結合。通過對黨員干部的政治監督,督促黨員干部自覺接受監督、帶頭開展監督,發揮“關鍵少數”示范引領作用,形成更加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監督體系,不斷增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成效、監督成效和社會成效。
★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副書記,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蘇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蘇報智庫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