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學東
“雙碳”時代背景下,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傳統建造方式向現代化工業化建造方式轉變,全面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建筑行業迎來一場大變革。新發展格局下,為進一步提高建筑業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助力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大力提升建筑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傳統建筑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新型裝配式建筑轉型升級未來已來。
與傳統建筑施工流程長、人員復雜、材料應用難、能耗大等問題相比,裝配式建筑作為由工業化生產,通過現場連接組裝的新型建筑,其技術具有工期短、整體造價低、工程質量高、后期維護成本低、人力資源依賴度低、使用壽命長、環境影響小的顯著優越性。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新型城鎮化發展,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文件要求到2025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江蘇省建筑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內容要求到2025年,江蘇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50%以上。疫情以來,模塊化裝配式建筑工期短,可周轉循環使用的特點在醫院及核酸檢測房的建設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國家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僅用8天就建成雷神山,12天就建成火神山,滿足了重要時段國家和人民的緊迫需求。助力城市更新建設,預制裝配式建筑的靈活性與可逆性給城市帶來更多可能,模塊化裝配式建筑更易于在原有建設基礎上進行城市疊加,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賦予城市新的建筑面積與功能,在不影響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情況下給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質量。
成立于2017年,位于江蘇省昆山高新區的蘇州陽地鋼裝配式建筑技術有限公司,以持續創新、誠信服務、改善質量為使命,運用由建造向制造、由建筑工程向建筑產品轉型的思維模式,采用集裝配式建筑、模塊化建筑研發、設計、制造、工程施工及售后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生命周期生產模式為各類項目建設提供高效服務。作為裝配式模塊化建筑、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輕鋼裝配式建筑產品全產業鏈專業化企業,公司擁有總投資近2億元裝配式模塊化建筑3.0智能產業化工廠,工廠總占地面積約46000平方米,其中結構體系車間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圍護體系(內裝修)車間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生產線總長約1200m,年設計產能為裝配式模塊化精裝修單元25萬平方米。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先進的生產線,并計劃在3年內全面實施工廠MES制造管理系統:全自動數控下料設備、裝配式房屋框塊框架焊接機器人系統、柔性鋼結構模塊總裝及焊接生產線、房屋綜合性能實驗設備及自動化智能機器人agv搬運系統,正在逐步調試完善中。
過去五年里,蘇州陽地鋼憑借成熟的建造技術和豐富的項目經驗,在蘇州、無錫、上海等多地服務了太湖垂釣中心、陽山農業科技中心、昆山前進幼兒園、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園區、昆山微校(笑)等多項大型裝配式項目,同時承接了公共衛生間項目50余座、垃圾分類站項目近千座。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蘇州陽地鋼秉持著綠色發展理念,以產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載體,在智能化車間生產制造綠色可循環使用建材,全過程的裝配式建造方式實現了打造低碳建筑空間的愿景。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筑業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模塊化建筑代表了新一輪建筑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舉措。但是模塊化建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進程較為緩慢。針對這一問題蘇州陽地鋼將持續深耕科技創新領域,不斷迭代升級產品線,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裝飾裝修、安裝施工、交付運維等場景中集成應用,完善模塊化建筑+工程總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BIM)有機結合的協同機制。緊抓新基建的歷史機遇,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助推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和建筑業低碳轉型升級,創造建筑產業互聯網新業態。
★作者系蘇州陽地鋼裝配式建筑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